在喧嚣的尘世中,我找到了一处心灵的归宿——沫若乡间,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浸染着浓厚的历史底蕴与自然的和谐气息,仿佛是一幅未被世俗触及的水墨画卷,沫若,这个名字带着诗人的浪漫与才子的才情,它是郭沫若先生的故乡,也是我探寻精神家园的地方。
沫若乡,位于山清水秀的川西平原,坐落在群山怀抱之中,那里的天空格外的蓝,仿佛能洗净一切尘埃,一条蜿蜒的小径从村口起始,沿途种满了桃花、梨花,春天时分,满树烂漫,香气四溢,犹如走进了一幅淡雅的春意图,每当微风轻拂,花瓣飘落,我便觉得自己也融入了这如梦似幻的诗境之中。
乡间的住处是一栋青砖黛瓦的老宅,古朴而宁静,岁月在墙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却也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让人顿生敬仰,屋内陈设简朴,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一张旧书桌,几把竹椅,还有那个年代特有的老式收音机,都诉说着主人的故事和生活的点滴。
我最爱的是那后院的一片菜地,清晨,阳光透过疏疏密密的稻穗,洒在绿油油的叶子上,闪烁着生命的光泽,我常在这里劳作,亲手侍弄那些生长在泥土中的希望,体验着农耕的艰辛与喜悦,这种与大自然最直接的接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每到黄昏,我会坐在院门口,看着夕阳慢慢落下,余晖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像极了郭沫若先生笔下的“天上的街市”,此时的沫若,静谧而深邃,仿佛能触碰到先生的灵魂,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沫若乡间的住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宁静,什么是生活的本质,我找到了与内心对话的机会,也找到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我想,这大概就是郭沫若先生当初选择回到这里的原因吧,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也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
每一次走进沫若,我都会带走一份宁静,一份思考,一份对生活的热爱,这个乡间的住处,已然成为了我心中的一片净土,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也找到了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