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存款自律倡议涉及存款规模较大,已有银行开始整改。对银行理财行业来说,整体利大于弊。一方面,部分可以配置的高收益资产减少了;另一方面,自律倡议利好债市,而债券类资产是银行理财配置的重要方向。在风险收益特征方面,银行理财产品与同业存款具有相似性,预计会有大量资金从同业存款市场流入银行理财市场。
多位银行理财机构人士表示,非银同业存款是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以及短期限理财产品配置的重要资产。非银同业存款利率下调将给银行理财行业带来诸多影响,包括压降部分理财产品收益率、调整机构资产配置结构、转变理财产品设计思路。随着行业监管和自律机制不断加强、银行理财规模持续上涨,银行理财行业投研能力与管理规模不匹配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如何适应资产端变化,在低波稳健与增厚收益之间取得平衡,打破“规模大、不赚钱”的行业痛点,是银行理财机构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022年银行理财破净潮出现后,非银同业存款成为银行理财机构配置的重要资产。非银同业存款利率下行将导致大量配置此类资产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11月底,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两项自律倡议,要求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的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将紧跟央行政策利率变动,压缩同业存款与一般性存款间的套利空间。此外,倡议要求银行在同对公客户签署的存款服务协议中加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
尽管两项自律倡议看似影响的是机构投资者,但普通投资者也会受到影响。受自律机制限制,不仅非银同业存款和银行对公存款利率将走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等资管产品收益率也将下降。存款利率经历几次调降后,部分资金流向理财市场,以往银行理财投资的高息大额存单难觅,因而转向投资收益相对较高的非银同业存款,其利率通常能高出央行政策利率30个基点以上。
非银同业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由于非银同业存款市场化程度不高,非银机构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并且在存款利率持续调降的背景下,同业存款成为银行变相“高息揽储”的重要手段。同业存款规模较大,是商业银行完成存款规模增长指标的利器。据测算,今年6月至10月,非银同业存款净增3万亿余元,与存款规模的季节性规律相悖。当前全市场非银同业存款规模超30万亿元,其中非银同业活期存款约20万亿元。若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下降30个基点,将使得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下降9个基点。
不仅是利率变化,流动性也是让银行理财机构重新思考资产配置结构的重要因素。此次发布的自律倡议同时规范了非银同业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的定价行为,若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约定同业定期存款可提前支取,提前支取利率原则上不应高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此番调整后,非银同业定期存款无条件提前支取成为历史,包括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在内的现金类产品流动性风险或上升。由于提前支取将造成较多利息损失,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会大幅度减少此类资产的投资比例,转而投资流动性不受限的资产。根据监管规定,每只现金管理类产品投资流动性受限资产比例不得超过该产品资产净值的10%。
在此背景下,对于银行理财机构而言,具有高流动性、低风险特征的同业存单、短久期债券成为首选。目前来看,同业存单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一方面,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行和股份行负债端受到自律倡议影响,需要增发同业存单来弥补负债端缺口;另一方面,相较于利率调整后的同业存款,同业存单的收益率高出3个基点以上,性价比凸显,非银机构对于同业存单的需求量正在增加。
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让银行理财机构的产品设计思路发生转变。未来,银行理财机构会减少发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以及同业存款配置占比较高的短期限理财产品,拉长理财产品期限。从长远来看,此次自律倡议的落地对于银行理财规模增长有利。然而,行业亦有担忧,主要聚焦于银行理财机构管理能力与管理规模不匹配的问题。银行理财机构能否积极适应资产端变化,通过提升投研能力、加强资产配置等,兼顾稳健性与收益性,将成为银行理财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事实上,2022年银行理财破净潮出现以来,行业将精力主要放在增厚收益与降低波动两方面。此前,短期限理财产品往往通过基金专户、信托平滑机制、保险资管嵌套等方式,一方面实现负债端稳定,另一方面实现收益增厚,起到了“低波稳健”的效果。但相关产品涉及同业套利行为,在压降存款成本的大环境下,相关策略的使用被限制。而在资产端,包括同业存款在内的高息资产持续减少,银行理财机构以往依靠降费等方式吸引客户,但“以量上规模”的营销模式难以持续。对此,银行理财公司正从资产端、产品端、渠道合作端等多方发力,着力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其中,提升交易能力成为银行理财公司增厚收益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