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从中国式大片看信心和定力”座谈会17日在北京召开。今年国庆期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主旋律电影点燃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创造了“史上最强国庆档”。与会的电影主创、业界代表和学界专家就“中国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看中国经济转型的信心和定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张政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今年国庆期间三部主旋律大片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这不是简单的巧合,它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在电影业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正是因为有正确思想的指引,中国电影业才能不断创造新惊喜,进入良性发展新阶段。张政指出,透过这次电影“史上最强国庆档”,透过现象背后的深层思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理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战略定力与自信,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和对未来的信心。
座谈会现场
“中国式大片”是这样诞生的
【文艺工作座谈会五周年·从“中国式大片”看信心和定力座谈会专题报道之一】
编者按
今年国庆期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大片8天收获50亿元票房,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这是电影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结出的丰硕成果,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注脚。10月17日,本报举行座谈会,邀请主创代表、评论界代表、业界代表、学者代表和观众代表共同探讨“中国式大片”生产创作的成功经验,从中国电影的发展透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变化、新启示。根据座谈会内容,本报今天推出四个专版聚焦“中国式大片”的信心与定力:第一个版介绍三部主旋律影片的创作故事,讲述主创团队是如何打造“中国式大片”的;第二个版以三部主旋律影片为例,分析“中国式大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第三个版聚焦“中国式大片”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的新变化;第四个版总结“中国式大片”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的新启示。
让共和国的故事成为全民记忆
著名导演、《我和我的祖国》总制片人 黄建新
开始筹拍《我和我的祖国》是在去年10月。我们希望拍出一部跟普通老百姓关系比较密切的献礼影片,主角是普通人——不是全国劳模,不是出现在报纸上的人物,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有缺点、然而内心深处非常善良的人,在做好事的那一瞬间,他们会心生骄傲之感,感觉到自己的伟大。
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整理出从1949年到今天中国发生过的大事,继而从中选择出让全国人民都有记忆,能够让人产生浓烈情感的历史事件。经过多次筛选,我们从三十几件事中确定下来7件事,分配给7位导演。导演根据他们各自的艺术特点和偏好“认领”其中的某一个历史事件,比方宁浩说他拍“奥运”,徐峥说拍“女排”。最难拍的是“开国”,因管虎当时在国外,最晚“认领”,只好接受了这个任务。
由几个短片组合成一部电影,这样的创作是很有难度的。我们把全世界的资料查了一遍,成功的例子比较少,因为最大的问题是人物、事件都无法连贯。讨论了一个多月,大家达成共识,能让7个短片具有连贯性的是影片的总体气质和浓烈情感。我们成立了7个摄制组——参与这部电影制作的工作人员超过3000人,加上后期特技则达到了5000人。这样做是为了充分展现每位导演的风格和特色,保证艺术创作的自由度,将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与观众共情,与人民共情,与共和国的历史共情。这是全片的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一切就好办了。我们有7个最好的导演,有7个最好的团队——优秀的编剧、优秀的摄影师、优秀的美术师、优秀的作曲,当然还有优秀的演员。每一个导演都在暗暗较劲,都觉得自己应该做到最好。
拍摄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们在许多细节上做到了精益求精。我们构思用毛笔、钢笔、铅笔的书写进入一个个历史事件,然而电影的团队不擅长拍摄这样的镜头,于是我们找到中国最好的广告团队去完成。又比如,每部电影片头都会有电影公司大大的动态logo,然而对于《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来说,这样的方式并不合适,所以我们商量,在片头静静飘扬起一面红旗,公司名以其他方式出现,而红旗则是升格到2000格拍摄的,飘扬起来如流水一般,极为动人,王菲的歌声也让观众迅速进入电影的情境中。
尽管从情感上实现了整部片子的连贯,我们心里还是没有底。在点映过程中,有一场观众是“90后”的孩子,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们哭了。有过那些经历的中老年人哭不足为奇,我万万没想到,它能让年轻的“90后”落泪。我一个好朋友平日很少看电影,他特地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他看了《我和我的祖国》,哭得很厉害,“故事里说的就是我们呀”。我想,正是电影里的那些普通人打动了观众。当然,电影里还藏着一个最重要的主角,那就是共和国,这些故事展现的正是共和国如何在这70年里一步一步地成长发展起来。多少年来,共和国取得的成就一直装在老百姓的心里,在70周年华诞的这个时间点,《我和我的祖国》瞬间点燃了人们的激情。
我们以前拍的很多主旋律电影在豆瓣上评分并不高,不过6点几分,然而《我和我的祖国》在豆瓣得到了8分,在猫眼是9.7分。在网站开展了多年的观众满意度调查里,《我和我的祖国》在200多部电影里名列第一。
观众的认可带给我们启示,一部电影想要产生摄人心魄的力量,一定要从感性层面去打动观众——只要与时代共鸣,与观众共情,我们电影创作的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广阔。
让“中国式大片”扛起中国电影市场
博纳影业董事长、《中国机长》出品人 于冬
前两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回顾博纳影业的这五年,我们正是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推出了一系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中国式大片”。其中,《中国机长》在国庆档取得26亿元票房,令人瞩目。
《中国机长》的选题有很大难度,影片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川航机长在危急关头成功备降,成为中国的民航英雄,这一事件轰动了全国。当时有很多电影制作公司想拍这个题材,我记得参与竞争的有20多家,最后确定由博纳影业来拍,我们很是兴奋。然而,兴奋的情绪很快变成了一种压力。这个题材没有悬念,观众在进场之前就已知晓结果。何况真实事件不过35分钟,如何在两个小时的片子里展现?这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要面对的问题。
博纳想把这个题材搬上银幕,其目的更多的是一种对抗——对抗遗忘。文字的记录也好,新闻报道也好,往往转瞬即逝,事件很快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包括那些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闪光点。电影以影像的方式对故事进行真实再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让人们长久地铭记。这又让我想起《烈火英雄》,7·16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的影响那么大,却没有人将它搬上银幕,时间过去,事件也渐渐被人遗忘。博纳将它搬上银幕,让全社会又一次将视线投向消防员,对他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民航人员给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光鲜的外表,我们并不知道他们背后日复一日的专业化训练和所思所感。为了拍摄电影,我们走近民航英雄,深深地被他们感动。刘传健机长说,首先要敬畏生命。他可以跳伞,但机长跟船长一样,都必须最后一个离开飞机。第二要敬畏职责。职责是什么?肩上四道杠,袖上四道杠,比副驾驶多出的这一道杠就是职责。第三是敬畏规章。36个动作,刘川健一个都不少,在完全失压、缺氧的高空环境下,36个动作全部规范完成,这体现的是职业化训练和严谨的作风,很了不起。
谈到这部片子的拍摄,我们首先做到了真实还原。我们努力去还原故事,还原人物的情感和日常生活。演员根据人物原型去摸索自己的表演方式,越真实越好,包括每一句台词。其次是精良的制作。中国没有一个专供拍摄电影的模拟机舱,通过各方面协调,终于在3个月的时间里造了一架模拟机,可以模拟飞机的各种飞行动作,可以拆分成几个部分。当然,制作的精良不仅在于技术层面,还包括在情感上让观众产生共鸣。
这部电影没有一句口号,然而,为什么观众会落泪?我看到网友这样的评语:“即使你事先知道结局,依然会泪流满面。”他哭的不仅是电影里感人的情节,还有电影里自己的影子,虽然是平凡普通的,然而最终被点赞、肯定——这正是观众的共鸣。正因此,电影获得了很多年轻人的认可。
今天,很多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还不如原型来得感人,这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出了问题。我们有很好的现代电影的语境、现代电影的制作手段来展现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事件。《中国机长》正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过去的五年,博纳在主旋律大片的拍摄上做出了不懈努力。《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红海行动》在当年的春节档“逆袭”众多喜剧片,取得36.5亿元的票房。今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博纳影业推出《烈火英雄》《决胜时刻》《中国机长》。三部电影的集中推出也体现了博纳影业在主旋律商业大片上的成熟运作。它们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有能力拍好“中国式大片”,“中国式大片”能够扛起中国的电影市场。
让创作难度变成艺术高度
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攀登者》出品人 任仲伦
我们欣喜于共和国历史上最强的电影国庆档:从9月30日到10月7日,它以50.5亿元票房和1.35亿观影人次,呈现了中国电影繁荣的新景象,并融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典。作为上影人,我们欣喜于上影出品的《攀登者》成为亮相其中的瑰丽风景。
今年也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周年,每当重要历史时刻,我们总渴望创作出优秀电影,以表达对历史的敬意。作为中国首部讲述攀登珠峰故事的电影,《攀登者》的创作是具有难度的。我们的创作初心是让影片的气质、气势与当年攀登珠峰的中国登山英雄的气概相呼应,拍摄一部表现中国英雄、表现东方叙述、表现现代视效技术的“中国式大片”。于是,我们为自己设定了创作难度。
创作是需要有创新的。
中国英雄是影片的精神脊梁。影片以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登顶珠峰为主情节,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聚焦以方五洲、徐缨和曲松林为代表的登山英雄群像,或感天动地,或惊心动魄,深入地表现了他们的情怀、命运与情感。吴京、章子怡、张译、王景春、井柏然和胡歌等演员的表演是有力量的。有网评说这部影片没有配角,我认为这是准确的。
东方叙事是影片的审美特色。我们在筹拍时观摩了许多国外登山题材的影片,它们大多以登山者在生死时刻的人性为重要的展现内容,以纪实性为叙说风格,我们也从中看到了登山题材的局限,比如空间的局限、表演的局限等。我们就想,能否突破西方登山电影模式,借助东方叙事的方法,融合冒险与动作类型特色,拍摄出精彩好看的中国登山电影。我们现在看到的“方五洲飞越冰崖”“大风口众人飞旋”等段落,已经成为影片中最为精彩的核心“唱段”。在此,我表示对李仁港导演和徐克导演杰出想象力的钦佩。
视效技术成就了影片的视听魅力。登山题材的电影若没有最先进的特效,就没有了视听的震撼。这种视效应该源于日常经验,还要超越日常经验。比如,观众对雪崩未必经历过,但对雪的感觉是有的,这就需要影片更加精益求精。现在看《攀登者》的自然特效,达到了既自然又传神。
正是因为把创作难度变成艺术高度,《攀登者》才得以成功,与《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一起,创造了国庆档的骄人成绩。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成就,既来自艺术家的创作,更来自国家力量的支撑,来自观众的共鸣,来自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来自电影市场的广阔空间。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当观众的爱国情与影片洋溢的激情相遇,便出现了国庆档的观影热潮。这几部电影各有千秋,无论是创作还是制作,都体现了当下艺术家的成熟,体现了电影制作工业的成熟。想要创作出让观众认可的作品,离不开艺术与技术。
三部作品都是中国电影人向祖国献礼的真诚之作,我愿意把“最强国庆档”的出现看成是中国电影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一个信号,它必将裹卷起更大的浪潮。
“中国式大片”提振民族精神
【文艺工作座谈会五周年·从“中国式大片”看信心和定力座谈会专题报道之二】
培根铸魂,激发情感共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今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影片热映造成一种电影文化现象,对于当下文艺繁荣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式大片是建设电影强国的需要,因为一个国家的电影必须要有自己的大片。大片是标志性的,代表着这个国家电影文化的思想和审美的水平。它是人民所需要的,时代所需要的。三部影片的共同创作宗旨是培根铸魂;共同创作经验是守正创新。这再次证明: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就一定能攀登新高峰,中国电影艺术就一定能开创新局面。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宗旨在培中华民族精神之根,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魂。《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都以可贵的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培根铸魂,给观众以激越向上的精神正能量。譬如《攀登者》以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英雄两度攀登珠穆朗玛峰创造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的史实为题材,着意刻画登山英雄自强不息、排除万难、所向披靡的民族志气和为国争光精神,激荡起今日广大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于惊天动地的攀登鉴赏中吸取了宝贵的精神营养。这三部影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即让观众通过欣赏电影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美感。我们不反对电影要有视听快感,但是这种视听快感要通过感官达于心理,从生理的快感上升为精神的美感,这才是电影成功的关键。三部影片坚守这样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理所当然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欢迎。
无论是《我和我的祖国》以几位知名导演的短片集结表达共同主题“我和我的祖国”的结构方式,还是《中国机长》和《攀登者》的叙事技巧,都是在守中国电影优秀历史传统之“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而彰显出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受到普遍赞赏也就在情理之中。
这三部影片从没有离开过中国电影的表达方式,没有盲目套用西方电影模式,也没有把到国外拿奖当成最高目标,所以它们被称为中国式大片。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都应该讲清楚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这三部影片的故事完全中国化,它们继承了新中国成立后《青春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电影的创作传统,也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现实主义电影传统。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三部影片的成功经验值得珍视,值得普遍推广,以推出更多提振民族精神、表现家国情怀的“中国式大片”。
从“现象级”向“常态化”跃进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饶曙光
时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成为今年各界关注的重点。2019年国庆档中,《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在内容上各异其趣,分别以人、天、山为表现重点,创下了逾50亿元的票房新高,成就了史上最强国庆档。影片在契合主流价值观的同时,突出了“共同体美学”特征,拓展了“重工业电影”的发展之路,更实现了精神指标、思想指标和价值指标上的突破。
社会学家滕尼斯把“共同体”归纳为三种基本形式,即血缘共同体(源于亲属关系)、地缘共同体(源于邻里关系)和精神共同体(源于友谊或同志式的精神关系)。《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在内容层面嵌入了三种“共同体”,并进而达成情感共鸣,价值与文化认同。
营造精神共同体是影片最常用的方式。《我和我的祖国》中因为对国家的信仰,不同时代的国人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机长》则用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的顺利返航,诠释了航空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攀登者》以“为国登顶,寸土不让”为口号,演绎了中国登山队为祖国而挑战极限的荣耀。仁爱、自强、团结、牺牲等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都被整合到影片之中,这种精神图景和具体文本的结合,因此可以深入观众的内心并且打动感染观众。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理念将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地缘共同体亦是通过人和地的故事来达成共鸣。《我和我的祖国》设计了《夺冠》篇、《回归》篇、《北京你好》篇、《白昼流星》篇等具有明显不同地域色彩的故事,分别展示上海的拥挤弄堂、香港的珠江风情、北京的奥运盛况和四子王旗的广袤无垠,这样的差异化表达能吸引相应的观众进入不同的地缘共同体中。除了影片中的地缘景观能够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之外,合理的故事逻辑和人物情感才是加深观众沉浸的关键。取材于上海弄堂的《夺冠》,在一个狭小的弄堂里,居民们为了见证女排夺冠瞬间而齐心协力;《回归》则通过华哥和莲姐一家在香港的生活和回忆,凸显了“东方之珠”的变化和香港人民对回归的渴望。
诚如电影理论家、美学家钟惦棐先生的观点,电影美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与观众的关系问题。献礼片重视并契合主流社会、观众的心理及愿望。《我和我的祖国》由7个平均时长不超过半小时的故事组成,这种叙事节奏非常符合网络“短平快”特性,跟主体观影人群的观看习惯贴合。而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兴起,它们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媒介事件和文化现象。《中国机长》非常巧妙地在乘客人物群像中,设计了一个直播自己行程的女主播,观照到了时下的热点。
中国电影和本土观众的关系和情感互动,采取多种方式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决定着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今年国庆档献礼片的热潮便有赖于此种“相对共识”的达成——影片在基于“共同体美学”的内容表达体系时,吸引观众真正关注和加入“共同体”之中,而不是停留于迎合。事实已经反复证明,一味地迎合只能引起观众的排斥和反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电影在与时代共振中呈现出迥异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了以“守正创新、通变集成”为特征的美学品格和演进趋势。中国电影必须在守正、创新、通变的基础上集历史和现实力量之大成,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电影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今年的国庆档在为祖国献礼的“主旋律”中有了“多声部”协奏。虽然类型趋势和商业运作突出,但要达成电影艺术上的“和弦”,仅有这三部影片是不够的。中国电影正处于由“产业黄金十年”迈向“创作黄金十年”的关键节点。应以此次国庆档为起点,总结经验,推动中国电影从“现象级”向“常态化”跃进,实现中国电影事业的可持续繁荣发展。
塑造与当下情感呼应的人物精神
电影剧作家、评论家 赵葆华
今年国庆档几部主旋律大片引发强烈的观影热潮,成为街谈巷议的电影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单是《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题材的电影,迄今票房总数已过61亿。这些电影让人们欣喜地感受到,主旋律题材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潮、中国电影产业的支柱。中国电影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大发展的生气勃勃的力量。更让人们赞叹的是,这些国产主旋律题材电影,引发强烈的爱国热潮和崇尚英雄的热潮,成为振奋与提升国民精神的引领力量。
今年国庆节档的主旋律大片何以成为爆款?何以能创造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的奇观?何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明确它们的特点和亮点,成为推进中国电影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国家兴则电影兴。这些电影得以横空出世一般,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内驱力。由于国家在世界格局中不断走向强大,举国上下迸发出来的爱国热潮和奋斗向上的民族精神激发了电影主创团队的创作激情。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大节点上,这些主旋律大片应运而生,趁势崛起。
这些主旋律大片之所以获得成功,从艺术规律上来说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做到成功的艺术表达,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下功夫,成功地做到创新表达、深度表达和感人表达。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创作趋冷的原因在于,停留于素材本身、原型本身、英模事迹本身,没有有力表达出与当下社会情绪强烈呼应的人物精神。这些创造奇迹的主旋律大片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热情高唱爱国主义赞歌,牢牢把握并生动呈现个人与时代与国家互动的力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七个小故事,虽取材于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经典历史瞬间或者重大节点,但整部影片一以贯之的是平民书写,举重若轻的艺术表达。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展现大情怀。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感人的爱国情怀,贯穿全剧,浑然一体,成为这部作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力量。影片所呈现的七十年前的开国大典,七十年来的中华奋起中华振兴,让观众强烈感受到,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繁荣富强。这是这部电影深刻有力的题旨。
注重艺术表达核心点是做好艺术转换。英模题材主旋律作品,以往的通病是拘泥于英模人物的事迹,没有做好艺术转换,没有塑造出令人信服令人感佩的艺术形象。影片《攀登者》没有照搬真人真事,而是感人地呈现主人公方五洲等人九死不悔一往无前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悲喜命运和精神世界。影片描绘他们是在践行国家的托付,承担中国使命,这些英雄们把使命看得高于一切,由是焕发出震撼人心的性格力量、精神力量和行为力量,由是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震撼力。《中国机长》同《攀登者》一样,摆脱了以往英模题材单纯地书写好人好事的套路,以及满足于呈现真实人物真实事迹的套路,而把英雄事迹转换成具有艺术征服力的故事。这两部作品在呈现惊天动地的大灾难中,展现英雄人物感天动地的大作为,在大灾难大考验中开掘出英雄们的大情怀大境界。《中国机长》主人公刘长健等人凭借感动人心的职业操守和英雄品格,将被风暴裹挟的飞机安全着陆,保护了全体乘客的生命。小空间与大氛围,天上与地下,静与动,互动交替,生动呈现出英雄们的形象和情感世界。
这些作品共同的艺术品格艺术题旨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这是对以往银幕上迷恋于小儿小女、小魔小妖、小情小调的创作倾向,作有力地反拨;同过往银幕上热衷于娱乐狂欢、热衷于呈现高情感强刺激重口味的创作倾向,作有力地反拨。这是对中国电影创作主潮积极健康的引领。
普通人微视点与国家大叙事的融合
《电影艺术》执行主编 谭政
今年上半年,业界一直在担忧国庆档观影人次下降。此前或是因为碎片叙事或是与现实贴得太近,国庆档影片最初也没有赢得很多人的信心。而最终国庆档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主要是依靠《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献礼影片实现的,这无疑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提供了非常乐观的想象空间,而这三部影片的有益尝试也为丰富中国主流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自中国电影踏上十余年高速增长的大道时,中国电影的叙事类型和品质便一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容而日益提升,除了传统的武侠片、神话片(奇幻片)借助更大的资本和数字特效、为观众提供更加惊艳的视觉奇观得到更好的发展外,警匪片、当代军事动作片、科幻片一些新类型也开始填补市场空白,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应该肯定的是对于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流大制作,比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决胜时刻》,这些电影一直在丰富和提升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也在以各自的特点为主流电影的叙事贡献经验。
首先是这三部影片找到了普通人的微视点和国家层面的大叙事巧妙融合的叙事形态。《我和我的祖国》光片名就很能吸引观众,因为这个“我”是小我,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每一个人,呈现的是新中国成长过程中的经典时刻,是普通大众的共同记忆,辅以精致的叙事、群星的加盟演绎,名导的聚合执导,所以它的影响力成几何式爆发,虽然是碎片式叙事,但因为是“我”的记忆、“我”的经历,自然会变成“我”的感动,最终在社会上成为“我”的共情。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影片,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从而普通人的叙事与国家层面的大叙事巧妙融合,更顺利地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以普通人叙事为基础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进而更使影片具备不凡的意义。参与意义建构的还有《中国机长》《攀登者》,因为它们讲的也是普通人的故事。
其次,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获得了更大的叙事空间。在中国,电影消费越来越成为老百姓非常重要的文化消费,欣赏口味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却不容否认,就是观众会用非常严格的标准去衡量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作品,尤其是角色的原型及其家属衡量的尺度会更加严苛,以至于很多项目无法完成拍摄。《中国机长》《攀登者》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眼下虽然也有部分观众用真实的尺度去否定其虚构的叙事部分,但大部分观众还是接受了艺术再创造的部分,尤其是《中国机长》。或许这些影片的成功,会让观众对电影的艺术加工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预示电影创作生态的健康成熟,甚至预示社会公民素养的整体提升。
《我和我的祖国》碎片式叙事在主流市场取得票房和口碑成功,这在全球市场也是少有的。其实从《建国大业》到《我和我的祖国》,从明星会聚到名导会聚,是叙事形态的另一种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碎片式叙事为商业片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运作模式。
这几部影片的热卖也说明一个现象,即普通观众中一直涌动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更是强化了这种情绪,《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的上映,及时让这些情感得到了酣畅的抒发和宣泄,从而助推产生了史上最强的国庆档。此外,这几部影片的集体成功,说明电影“内容为王”还是根本,更说明眼下67060块银幕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强大基石。上半年,笔者就提出“6万多块银幕是硬通货”,只要有合适的作品,市场即刻会反弹,暑假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逆势狂飙以及国庆档献礼片的集体成功,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只要成本控制适当、内容精致,辅以对位的营销以及恰逢其时的档期,收获一定颇丰。
“中国式大片”透视电影市场新变化
【文艺工作座谈会五周年·从“中国式大片”看信心和定力座谈会专题报道之三】
互联网赋能电影业
阿里影业宣发平台副总经理 周祺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新赋能。今天,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大家观影习惯,在互联网上购票,在线上选座、现场取票成为最常见的便捷观影模式。在中国电影“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也有幸见证中国电影的成长。
今年国庆档,阿里影业参与了几部电影的制作发行。在国庆档之前的“战备”阶段,阿里影业不仅参与了出品和发行,还有淘票票平台、优酷网观影平台,旗下的一站式数据宣发平台“灯塔”,以及凤凰云智系统等都参与到今年国庆档电影市场中,取得了很大收获。在宣传方面,阿里通过域内、域外宣发资源调动,跟天猫、淘宝合作,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电影进行全方位的协助宣传。
从各个平台系统的电影大数据中,可以看到今年国庆档电影市场有一些鲜明的特点。“灯塔”的数据研究院通过收集分析国庆档的媒体热点,发现今年国庆假期热点第一次从旅游转到电影,这是让所有电影工作者感到深受鼓舞的现象。今年国庆档购票的新用户增加了23%,主要来自于哪里?数据显示,主要在于这些电影成功把00后请进电影院,同时把很多70后请回了电影院,这是国庆档主旋律电影取得的巨大成就。
致力于为影院和院线服务的凤凰云智系统,发现从《烈火英雄》开始至今,主旋律电影的销售量得到很大的提升。此外,国庆档期间用户购买电影票的次数明显增多,平均每一位用户购票数字达到2.5张,这说明用户购票不仅仅是要看其中最好的那部电影,而是采用了“集邮模式”,几部电影都要看,从而积累更多与朋友家人聊天的话题。
在淘票票购票平台上,观影用户可以写下自己的影评。我们发现,国庆档期间的影评增加了很多新生力量,90后和00后都是这些电影热评的中坚力量。90后们的影评关键词是“敬畏生命”和“我爱我的祖国”;00后影评关键词是“中国人”和“一刻也不分割”。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电影和国家取得的成就,是做好年青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
从数据中还发现,今年国庆档让三四线城市的票房也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三四线城市观影人数增幅最大,泉州增加了135%,徐州增加了131%,济南、南宁、重庆、长沙、石家庄、成都、昆明、合肥等地都得到了明显增长,这些地区都可以成为以后电影的主要宣推城市。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在互联网与电影结合的时代,大数据的统计可以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电影市场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展现充满活力的前景。希望中国电影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后,阿里影业也能够助力中国电影实现质的飞跃。
主流价值观和观影习惯完美结合
华夏电影公司副总经理 堵芳
国庆档期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影片,华夏公司都参与了出品发行工作。特别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成功,成为引领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而讲好中国故事是电影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电影主创人员坚持电影精品创作的原则,使得《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作品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反映出主旋律电影在电影市场脱胎换骨的变化。这部电影是主旋律价值观和观众观影习惯的完美结合。7位一线导演选择了以小见大,从平凡人物身上挖掘生动故事,在讲述开国大典、奥运会、香港回归等大事件的同时,故事紧贴生活,不离人间烟火,用小人物见证了大事件,与千千万万的“我”进行了碰撞,共情于铺衬70年的变迁。
虽然说是不同的故事,但是《我和我的祖国》讲述的都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代表性的大事件,是我和祖国之间的故事,从英雄史诗转为小人物颂歌,用平凡人物视角探知70年以来人民群众集体命运。
另一方面,不同的导演讲不同风格的故事,所以观众在每一个影片里、在丰富的元素里,都能够找到自己熟悉或者能够有共鸣的片段,从小孩到老人都会有共情——老人可能参与了其中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年轻人可能从奥运、阅兵中受到更多感染。多类型、多元化的题材无形中开拓了影片的受众,很适合一家老小共同观看。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服务观众,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影片总制片人集合了七位顶级导演团队,一起商讨剧本内容,从国家价值和民族文化战略高度提炼影片核心传播点。五千多人的创作团队,以及几百人的宣传和发行团队的合力,促成了电影的成功。
在宣发方面,第一支预告片发布时,就引起了网络平台“想看”的激增;一共做了将近60款海报;预告片和主题曲的发布,都助力了影片的整体宣传。不同于以往的商业影片宣传的是,从预告片发布开始就得到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的大概两百多次的报道。另外,从9月8日开学季开始时,就兵分七路,导演带着主创到全国各地进行宣传;在9月13号中秋节这天,7位导演奔赴了7个城市参加宣传活动,使得电影得到了大力的宣传。
这个影片在国庆假期结束后,还在持续保持观影热潮,各类活动拉动了观影人次持续增长。另外,线上线下的精准发行,立体的监察放映,促使影院持续热映。通过影片,我们不仅看到了全面的国家记忆,更激发了全民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未来,华夏电影将继续在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重塑电影生产模式
深圳厚德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宇健
近年来,国家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到2020年要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规模突破600亿元,观影人次达17.16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文化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也助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北京文化出品包括《战狼2》《我不是药神》等多元化类型影片,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票房口碑双丰收。在2019年春节档期间,北京文化出品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最终收获46.8亿元票房,成功填补了中国电影在科幻领域的空白。
70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影视产业改革不断深入,影视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凭借着先进的电影技术,电影人的创作空间被进一步拓宽,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电影工业化是必由之路。由北京文化出品的电影《封神三部曲》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中,该片突破性采用三部连拍形式,在制作上严格遵循着工业化模式,所见之处都体现出有计划、有秩序、有流程、高效率的工业化特性,加快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践行中国的电影工业化之路。工业化保证了电影精良制作水准,精神内核承载着电影的灵魂。《封神三部曲》大力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彰显中国文化强大向心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中国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得益于聚焦瓶颈,破解难题,一系列文化新政精准发力,在政策机制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促进整个行业更加健康发展。影视行业从业人员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弘扬工匠精神和专业精神,用心做好作品。正如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所言:“作为一名影视从业者,我坚信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思想输出类的产品,一定是注重着时代表达,肩负着社会责任,因此,国内的电影公司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14亿人的社会,立足于国情,寻找弘扬正能量的题材,传递出让社会更团结、人心更和谐的内容。”北京文化参与的包括《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在内的多部影片获选“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未来,北京文化还储备有包括《封神三部曲》《平原上的夏洛克》《被光抓走的人》《特警队》《749局》等一大批题材各异,类型多样的优质作品。北京文化将牢牢坚持守正创新的核心思想,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通过搭建一体化平台更好服务于合作者与创作者,与全行业的同仁一道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
主旋律大片能吸引年轻观众
中国青年报评论部融媒主编 王钟的
近年来,“中国故事”的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主流舆论传播场中。这意味着中国故事的内涵延伸了,其面向的客体也更广阔了。许多以国内观众为主体受众的影视片也开始朝着“中国故事”的标准靠近,我们不仅在向世界说明中国,也在向中国人说明中国。
这无疑是一大进步,是影视业水平整体提升的结果。今年国庆档主旋律电影取得的巨大成功,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观念密不可分。综合起来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叙述大时代下普通人的故事。这一点在《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我和我的祖国》会聚了国内多位一线导演,诸多表演艺术家和青年演员倾力参与。但是,它没有让创作资源简单地叠加,而是挑选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若干次重大历史事件,多层次地呈现了其背后的普通人,甚至主要人物都是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正是这种摆脱了“高大全”套路的创作思路,让故事的叙事丰富生动,打破了传播的藩篱,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识背景的观众都喜闻乐见。
其二,表达了文化自信,迈出了通过影视片传递中国价值的扎实一步。主旋律题材,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亮出中国人的价值观。比如为了集体目标牺牲个人享乐,为了捍卫国家统一较真到细节,为了组织的团结放弃个人的利益等,这些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是响当当的核心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把这些价值观亮出来,让世界充分理解中国人的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文化历史底蕴,也让国内的年轻观众理解中华民族的这份深沉,把民族价值观传承下去。
其三,展现了日臻成熟的电影工业制作能力。近年来,国产影视片在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像《流浪地球》等科幻大片上映以后,一般观众已经感觉不到与国际上的科幻大片有太明显的距离了。在这次上映的国庆主旋律电影中,整体制作能力同样可圈可点,像《攀登者》触碰的登山冒险题材,没有强大的制作团队支撑是无法实现现在的效果的。特别要说明的是,剧本也是电影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格剧本所要动员的力量也可能很庞大,很多题材的电影已不能由个别编剧完成,是集思广益的结果,会涉及科学、法律、社会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其四,激发了文化市场和休闲经济的潜力。几部电影所取得的票房佳绩,尤其是很多年轻观众自发买票到影院观看,说明青年文化消费从广度转向深度。以前很多人觉得年轻观众审美是浅薄,局限在追星文化,但事实证明,只要制作扎实、表演过硬、情感深沉,主旋律中国大片同样可以吸引年轻受众的目光。现在,很多年轻人决定看一部电影的时候,首先要看有没有戏骨,故事能不能立得住。如果抓住这些观众心理需求,这种文化消费的潜力完全可以被进一步激发。
中国故事,顾名思义,由“中国”和“故事”两个主体构成,缺一不可。中国主要指的是民族性,阐述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特色;而故事就是要符合传播规律,用高超的叙事技巧来实现传播目的。事实证明,优秀的故事往往是跨文化的,能够将一个民族最有特点、最精华的部分,原原本本地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讲出彩。反过来说,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在本国市场票房惨淡,而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认可的。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有中国人的价值观,也离不开对故事的驾驭能力。这两者并不矛盾。
中国故事不是对好莱坞大片的模仿和生搬硬套。我们向好莱坞或者西方电影工业学习的,主要是其成熟的制作体系,但如果生搬硬套,就是一副空壳,国内市场也不乏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失败之作,投资巨大,票房惨淡,观众们既看不到真正的中国元素,也没能看到讲述完整的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人民群众、从普通观众身上汲取智慧和灵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庆主旋律电影的成功,就在于对当下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也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挺直腰板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人民倾听中国人民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
“中国式大片”折射高质量发展定力
【文艺工作座谈会五周年·从“中国式大片”看信心和定力座谈会专题报道之四】
主旋律大片背后的信心和定力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张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今年国庆期间,《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三部主旋律大片8天收获50亿票房,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这表明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在电影业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正是因为有正确思想的指引,中国电影业才能不断创造新惊喜,进入良性发展新阶段。
三部主旋律大片的热映,展示了中国电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对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信心和定力,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本身的发展进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品质提高了,讲故事的能力提高了。虽然表达上学习了国际大片的高科技特效技术和叙事方法,但内核仍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观,提振民族精神、表现家国情怀。
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转型升级。国庆档主旋律电影的突出表现,坚定了人们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信心。前段时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电影管理体制改革,规范税收秩序,重拳治理明星高片酬,挤压泡沫资金,业外资本退场,有人焦虑“寒冬”来临,有人质疑电影市场的活力,有人担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事实证明,这些担心和焦虑是多余的。“多箭齐发”的治理有了初步成效,天价片酬的“顽疾”在根治,明星片酬大幅下降,为精心编剧和精良制作留下更大的空间。正本清源,回归理性发展,正在改变电影市场的生态。
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信心和定力。透过这次电影“史上最强国庆档”,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推进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史上最强国庆档”增强我们对中国电影的信心、对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信心。
今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贺信中对光明日报坚守思想文化大报定位,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提出了殷切希望。电影一直是光明日报关注的重点文化领域,光明日报将继续发挥思想文化大报优势,搭建产学研交流新平台,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分子,集聚广大知识分子智慧和力量,服务中国电影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更强大智力支持。
电影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魏鹏举
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国庆档是一个并不意外的惊喜,也将是中国电影市场新常态以及中国经济稳健转型的一个精彩预告。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红利、人口红利、网络红利、资本红利等外部利好因素共同作用下,过去二三十年里,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得到了井喷式增长。但必须看到,这种依赖外生要素堆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如今中国电影行业经历了一个比较短暂的所谓“寒冬”期休整,终于开始从市场规模层面上的量变真正开始向文化产业意义上的质变转型升级,从外生增长方式向内生增长模式转变,电影作品的价值与品质以及日益丰厚的人才资源与精神文化需求等正在成为整个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能,也使得中国式大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样本。
具体来看,从2019国庆档电影市场现象所反映出来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转型升级,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有三点启示。
首先,品质成就价值。电影票房本质上是价值共识的市场化选择,作为一种高成本复杂文化产品,市场化的电影的生产和消费要达到规模化的供需平衡,其内核就是最大化的价值共识,这也是成熟电影市场的基本规律。同样,经济领域的发展也离不开高品质的保障,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升级不断深化,我国居民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市场中高端消费供给不足,海淘、出境购等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海外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作为产品的提供者,必须通过研究消费者需求、分析消费者喜好,才能进一步挖掘和释放消费市场潜力、扩大品质消费市场规模。
其次,宝贵的人才资源。相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去二三十年的迅猛规模化扩张,电影人才的相对稀缺成为制约这个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制作质量。国庆档三部主旋律大片的成功,与众多优秀人才的会聚与无私支持是密不可分的。高水平演职团队,不仅是影片高质量的保障,也自然成为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优质的人才加上精良的制作以及有效的营销,这必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转型升级的最佳配置。在经济领域,求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经济发展中,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具有物质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大力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再次,旺盛的文化需求,这是最基础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正在主动进行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特定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也同步进行这样的自觉转型。目前,中国转型发展的国际环境波诡云谲,中国政府以人民美好生活为发展目标的战略定力以及中国巨大而稳健的市场信心无疑是最为坚实的底蕴。国庆档电影市场的繁荣,不仅表明中国的电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也说明中国的文化消费依然潜力十足。
创新力提升竞争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邹一南
主旋律电影的蜕变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升级,也给正在努力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注入了“催化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根本途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供给替代低质量的产品服务供给,激发出市场潜在的有效需求,使经济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均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核心要义。主旋律电影的成功正是抓住了新时代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审美需要,以小人物的视角讲述大历史,唤起了潜藏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爱国热情。只有真正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电影制作理念下,才能使主旋律电影焕发新的生机。对于电影产业之外的其他各行各业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同样是转型升级的唯一途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体现,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提供更物美价廉的产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就是减少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减少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减少人民的不安全、不满意、不舒适感,真正地从供给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导向是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内生动力。主旋律电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创新性地将商业化的元素植入主旋律题材中,在题材孵化、情节设计、演员选择、预热宣传、商业推广等方面都勇于寻求突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与电影产业一样,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驱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变传统的以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大量投入推动增长的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打造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营造高效的发展环境,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坚持开放发展、不畏竞争是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主旋律电影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远非尽善尽美,在电影制作及其商业推广等各领域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各类进口影片仍然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占据相当大的份额,竞争十分激烈。竞争是进步的重要推力,优质的进口影片就像扰动市场的“鲶鱼”,催生国产影片不断追赶时代潮流,提升质量。国产主旋律电影在市场竞争中的异军突起告诉我们,面对国际竞争,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的方向,不畏竞争,才能赢得竞争。只要将开放条件下竞争的压力转换为提升产业、科技、人才、制度、文化实力的不竭动力,就必然能够在国际经贸竞争和高质量发展转型中赢得最终的胜利。
电影业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缩影
清华大学中国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挺伟
作为文化的传播窗口,我国电影票房年度票房在2018年已经突破了600亿元,虽然在国家层面的经济增加值来讲,600亿元可能只是个零头,但是作为文化自信的窗口和驱动力,其效益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电影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所以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电影的放大性和驱动力具有核心作用。
中国电影是中国经济的缩影,应对的理念是一样的,改革发展的路径也是一样的。
首先,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现在要有制度自信,继续保持和发扬好这个传统。从中国电影来看,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对电影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激发了电影创作生命力。从中国经济来看,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和效率,能办大事,能成大事。
但不管是中国电影,还是中国经济,在发展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克服困难、应对挑战,首先要保持定力,如果没有战略定力,在战术层面就不能取得突破。只有保持定力,才能冷静地分析哪些是暂时的困难,哪些是前进中的困难,哪些是调整中的困难,分清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其次,相信中国14亿人的大市场,扩大内需。6万块银幕是中国电影业发展的“硬通货”,有了这个基础设施,电影消费才可能喷发。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推动力。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已由温饱型逐渐向追求品质、注重个性化升级。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旺盛的、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能形成经济发展的内部循环系统,自主发展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经济韧性较高,能较好地抵御各种冲击,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次,坚持创新引领、创意发展。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双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电影而言,我们对历史是有创造性转化,对未来有创新性发展,这也正是电影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随着经济模式的不断迁移,根据目前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就需要自我提升,推动内生增长的要素除了创新引领、技术进步,还需要依靠知识、创新、文化的力量,这是新经济增长中的重要驱动力。
电影产业始终和经济发展共生、共荣。从全球范围电影发展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电影工业不仅是电影科技本身,还应有航空、航天、航海,军民融合和装备能力的进入,中国电影一定是整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科技力量、工业力量的展现。当前,在整个大产业集群中,要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引进,是机会也是挑战,应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整合资源,系统升级,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改革增强电影产业体质
人民日报评论部新媒体评论室主编 姜赟
国庆档电影票房刷亮消费担当中国经济第一引擎的成色。去年,伴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电影热钱撤退、影视城剧组开工寥寥,多家影视上市公司市值缩水……电影市场出现了“寒冬”论调。但正如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调整,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中国电影市场亦是如此。尽管电影产业有所起伏,但创作遇到暖春,改革不断深化,秩序得到整顿,市场趋于成熟,这才是当下电影产业降虚火、强体质的本质特征。2019年电影票房仅用276天就突破500亿大关,正是最好的证明。
市场有波动是常态,越是在下行压力加大时越考验中国电影人的定力。谈论中国经济时,我们经常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作为中国经济的组成部分,电影产业何尝不应有此信念。我国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也有新近崛起的消费新势力“小镇青年”,只要把握艺术规律、技术规律、市场规律的新变化,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观众审美新需求,任何类型的电影,只要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都不愁找不到相应的消费群体。我们坚信,寒冬,只是捞一票赚快钱的资本寒冬,不是专注讲优美故事感动人的耕耘者的寒冬;只是畸形市场的寒冬,不是产业健康调整的寒冬。
越是爬坡过坎,越考验中国电影人的能力。就像《中国机长》一样,万里高空上遇险却成功紧急备降,背后折射的是中国机长群体的专业力量、民航系统的整体实力;中国电影精致的服化道、电影工业化制作创新、满足各种需求的影视城,背靠的正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有这么好的基础,中国电影人理当奋发有为,在不断探索中开拓创新,在持续创作中增长才干,推动我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越是面临打逆风球,越需要中国电影人的耐力。吃得了苦,忍受得住寂寞,付出越多就离成功越近。中国经济的奇迹,就是近14亿人民在挫折面前愈挫愈勇、在梦想面前矢志追求的结果。中国电影的繁荣,同样也离不开我们电影人锲而不舍的前行。当下,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个挤出泡沫、化茧成蝶的阶段。无论是电影产业的结构性优化,还是中国电影行业痼疾的革除,抑或是电影市场改革的深化,都会面临不同寻常的考验,只要我们坚持厚积薄发,持之以恒走上坡路,终有一天能在电影强国的顶峰会师。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